微信公众号×
打开微信
了解更多信息

首页

“我们的节日•七夕”——七夕知识科普
编辑人:党群工作部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/8/3 9:18:08     浏览次数:2641


 

七夕节,又称乞巧节、巧节、女儿节、少女节、洗头节、双星节、双七节、七巧节、情人节。日期在农历七月七日,故而民间习称七月七。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宋代。因“牛郎织女”的传说,七夕节成为爱情的象征,成为现代年轻人心目中的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
 

七夕节起源

    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”。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,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,如《诗经·大东》:“跤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服章;睨彼牵牛,不认服箱。”还有明代罗颀《物源》曰:“楚怀王初置七夕。”不过那时候的七夕,是祭祀牵牛星、织女星,并无后面的故事。直到汉代,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,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。如东汉应劭撰的《风俗通》载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侨。”又如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俱以习之。”

 

七夕节习俗

 
图片

穿针乞巧

图片

      《西京杂记》说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指的是在七夕这天,女子要比赛结彩线,穿七孔针。

图片

乞求姻缘

图片

      银河的东西两岸,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,隔河相望,遥遥相对,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。在神话故事里,在七夕这天喜鹊搭桥,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聚,他们深情相望,充满诗情画意。女生在这一天,月下观星,朝天祭拜;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,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。

图片

拜魁星

图片

     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,又称魁首。魁星,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,在古代学子心目中,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,魁星文事,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,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

 

图片

戴七结

图片

      在广西,七夕有给孩子戴七结之俗。七结,是一根红头绳上结七个均匀的圆结,以求儿童健康成长。民间还有汲取七夕水沐浴、洗脸、洗头发之俗,相传可使面容头发更美,亦可视为向织女神祈求护佑之俗。

七夕活动

 

     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,同一个七夕节,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,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。

     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,有七夕香桥会。每年七夕,人们都赶来参与,搭制香桥。所谓香桥,是用各种粗长的裏头香(以纸包着的线)搭成的长四五米、宽约半米的桥梁,装上栏杆,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。入夜,人们祭祀双星,乞求福祥,然后将香桥焚化,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,欢喜地相会。这香桥,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。

      在胶东地区,多于七夕拜七姐神。年轻妇女穿上新装,欢聚一堂,于庭中盟结七姐妹,口唱歌谣:“天,地,俺请七姐姐下天堂。不图你针,不图你线,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。”不少地方还制作“巧花”,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、莲、梅、兰、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(巧果),还有巧菜,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(宋代“种生”),用巧果、巧菜来祭祀织女。

七夕美食

      七夕佳节美食,一般都称为巧食、巧宴等,风味各异。但各地传统美食也不尽相同。比较出名的当数巧果,也叫“乞巧果子”,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食佳品。还有酥糖,又称“巧人”,吃了它,人们会变得心灵手巧。

      巧宴即乞巧之宴会,所制作的食物较为细致,形状精美,酒多为甜味酒。也吃饺子、面条、馄饨等,北方制作花馍,花样百出,以面制成。江浙一带则喜欢制作织女等形状的酥糖,俗称“巧人”“巧酥”。浙江沿海则用饼模(饼印)印出果品、禽鸟走兽以及人形的“巧人仔”,以糯粉制作,染作粉红色。

      在山东,七月七这天,还有吃巧巧饭的风俗。七个姑娘包饺子,而且在三个水饺里,放三样:铜钱、针和枣。要是谁吃到,会有不同的美意。如吃到针心灵手巧,吃到枣婚姻早成,吃到钱财源滚滚。

 

上一篇:菏建国投组织开展“助力高考”志愿服务活动 下一篇:李信强带队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“步行全城 丈量文明”活动